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

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 - 中大支教團來澳分享經驗

“用一年時間換一生難忘回憶”     中大支教團來澳分享經驗
    一群獲得研究生保送資格的學生,他們暫時擱置了 攻讀計劃,懷着一份年輕的豪邁激情、一顆感恩奉獻的赤子之心,花逾整年時間來到中國最貧困的西部地區進行支教志願服務。他們克服艱苦的氣候條件和生活環 境,強忍對家人朋友的牽腸掛肚,將心思完全放在孩子身上。甘於奉獻,勇於付出的精神,滿載着十三年來中山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共九十五名志願者走過的“八千里 路雲和月”。
    支教者需德才兼備
    中山大學自一九九九年開始加入教育部、團中央聯合啟動的研究生支教團扶貧接力 計劃,在旁人眼中支教任務艱苦卓絕,可是要獲得到藏、滇、隴、甘等西部省份支教一年的資格並不簡單,他們必須具備保送研究生資格,是有奉獻精神、德才兼備 的優秀學子。其中分別於第十一、十三屆到西藏和雲南支教的學生,昨日應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來澳宣講西部支教事跡,問他們何以暫緩學業、“全職支教”一年, 他們的答案幾乎一致:在能力所限的範圍內回饋社會,在艱苦的環境下發現自我、鍛煉能力,最終概括一句“用一年不長的時間,換一生難忘的回憶”。
    點燃學生學習熱情
    西 部風光旖旎動人,但在美麗背後卻隱藏着多少令人心酸的貧困境況,學生赤腳翻山越嶺幾公里來上學,一貧如洗的家庭僅有幾袋玉米種子和唯一的電器——搖搖欲墜 的電燈,讓見者傷心。剛從西藏支教半年回來的羅智卻告訴我們,亟待改善的並非硬體設施,受益於國家支援西部發展和照顧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,西藏課堂上的多 媒體教學設備不亞於沿海城市;最重要是開闊長期生活在大山大嶺中的孩子的視野,增加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。聽曾經支教的師兄姐介紹,以前每當挖蟲草、坎樹的 季節,學生全都按捺不住,幾乎全都“請病假”回家。於是,支教教師多年來都將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當成首要任務,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創新教學方式,設置一系 列的心靈灌溉課程與活動,如每星期都堅持舉辦的“夢想課程”,以認識自我、管理情緒、克服困難、走出西藏等多個主題引導學生,打開他們禁錮的思想,告知外 面的世界很精彩,燃起追逐夢想的慾望。經過多年的努力,學生不再謀劃着用上課時間挖蟲草,不明白的內容課後繼續到老師宿舍發問,漸漸地步入正常的學習狀 態。
    教學相長受益終生
    來宣講的支教隊員正趁寒假回家度歲,然而仍時刻惦記着遠方的學生,是孩子們讓大學生變 得成熟穩重、規劃有度,更教會大哥哥、大姐姐懂得感恩與豁達。支教團成立“一對一”資助金項目,在家訪中搜尋家境極度困難的學生訊息,讓中大各院系對口幫 助,羅智就利用此項目幫助一位父親患病去世、母親癌症臥床的學生無需記掛着務農養家,他也珍惜機會,學期末時考獲全年級第一的成績,拿到最後一張卷子的那 晚徹夜沒睡,第二天清早就敲開了羅智的宿舍門,他一字一句的念叨着,母親要他每一年都要用最好的成績單和母親種的蘋果回饋老師。支教生活並非片言隻語所能 道盡,因為它經過十三年的沉澱,在改變孩子不平坦的人生路上正在厚積薄發,同時也讓支教者們受益終生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